前言
控制結構 (control structures) 用來調整程式行進的方向,幾乎每個高階程式語言都會有這些特性。控制結構分為 (1) 選擇 (selection) 和 (2) 迭代 (iteration) 兩種。本文介紹 Perl 之中和選擇相關的控制結構。
真值和偽值
Perl 沒有真正的真值 (true value) 和偽值 (false value),程式內部會自動判定值的真偽。以下值認定為偽 (falsy):
undef
:未定義的值0
:數字零 (zero)""
:空字串"0"
:僅包含零的字串- 空陣列
- 空雜湊
其他的值視為真 (truely)。
if
if
依據給定的條件決定是否要執行特定程式碼區塊 (block)。以下是 if
的虛擬碼:
if (cond) {
# Run code here if `cond` is true.
}
只有當 cond
為真時才會執行該程式碼區塊。
if
還可以 (選擇性) 搭配反向的 else
敘述,形成二元敘述。其虛擬碼如下:
if (cond) {
# Run code here if `cond` is true.
} else {
# Run code here if `cond` is not true.
}
當 cond
為真時,就執行 if
區塊內的敘述。反之,則執行 else
區塊內的敘述。
除了使用 else
外,還可以搭配一到多個 elsif
形成多元敘述。其虛擬碼如下:
if (condition_a) {
# Do something a
} elsif (condition_b) {
# Do something b
} else {
# Do something else
}
這裡面有三個區塊,若符合 if
的 condition_a
條件,會執行 something a
所在的程式碼,之後跳離這個敘述。若不符合 condition_a
,會判斷 elsif
區塊的 condition_b
條件,若符合該條件,則執行 something b
所在的程式碼,之後跳離這個敘述。若先前的條件皆不符合,則會執行 else
區塊內的程式碼後離開此敘述。
在 if
敘述中,只有 if
區塊是必備的,elsif
和 else
區塊都是選擇性的。elsif
區塊可以重覆出現多次,而 else
區塊只能出現一次,且要放在 if
敘述的最尾端。這些規則用語義去想即可,不要死背。
以下是 if
敘述的實例:
my $n = int(rand(10)) + 1;
if ($n % 5 == 0) {
print "$n is divisible by 5\n";
} elsif ($n % 3 == 0) {
print "$n is divisible by 3\n";
} elsif ($n % 2 == 0) {
print "$n is divisible by 2\n";
} else {
print "\$n is $n\n";
}
rand() 函式會回傳一個介於 0
至 1
之間的浮點數,而 rand(10)
會回傳一個介於 0
和 10
之間的浮點數。int() 函式會將傳入的浮點數去掉小數後的部分。以本例來說,int(rand(10)) + 1
會得到一個介於 1
和 10
之間的整數。
接著,根據 $n
的值印出不同的訊息。由於 if
在判斷條件上有先後順序,故我們將除數由大至小排列。
unless
unless
用法和 if
相同,而語義則相反。由於 unless
本身隱含著否定的意味,在複合條件句上會比較難寫,除非語意適合,一般建議用 if
加上否定條件,在程式碼上較易於理解。以下是 unless
的實例:
my $n = int(rand(10)) + 1;
unless ($n % 2 != 0) {
print "$n is even\n";
} else {
print "$n is odd\n";
}
given
given
是 Perl 5.10 版後加入的新語法,主要用來提供類似 C 家族語言的 switch,算是 if
的語法糖。以下是一個短例:
use feature "switch";
my $day = (localtime)[6];
given ($day) {
when ((0, 6)) {
print "Weekend\n";
}
when (5) {
print "Thank God. It's Friday.\n";
}
when (3) {
print "Hump day\n";
}
default {
print "Week";
}
}
由於 given
是一個新的語法,我們要額外使用 use feature "switch";
開啟這項特性,而且 Perl 的版本不能太舊。5.10 是西元 2007 年時發佈的,現在大部分機器上的 Perl 版本都比較個版本還新。
localtime() 函式會得到一個代表時間的串列,其中的第七項數值就代表該週的某一天 (the day of a week)。我們將該數值取出,並存入 $day
變數。
接著,在 given
區塊中判斷 $day
的值,並給予相對應的動作。在 given
區塊中,每個 when
區塊會對應一個值,若符合特定值,則執行該區塊,然後離開 given
敘述。若所有 when
條件都不符合而 default
區塊存在時,則執行 default
區塊。default
區塊是選擇性的,不加也可行。
在本例的第一個 when
敘述中,我們放入一個串列 (0, 6)
,只要 $day
符合該串列其中一個值,即會執行該區塊內的動作。我們會在後續的文章介紹串列。
後位修飾 (Postfix Modifier)
後位修飾是一種控制結構的變形語法,可用在 if
、unless
、for
、while
、until
等,主要的用意是讓程式碼變簡潔。後位修飾常用於 Perl one liner,在一般命令稿中相對少用。以下是實例:
my $n = int(rand(10)) + 1;
print "$n is even\n" if $n % 2 == 0;